缂丝: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

现代技术无法代替的缂丝工艺

缂丝,也被称为“织中之圣”。因外形“承空视之,如雕镂之象”(庄绰《鸡肋篇》),如同被刀雕刻过的丝绸,因而又被称为“刻丝”。由于织造工艺十分繁复,过程耗费工时极长,价贵比黄金,因此也有“一寸缂丝一寸金”的说法。无论是作为上古陪葬品、还是唐人敦煌幡帐,宋元书画,再到明清帝后服饰,缂丝历来备受帝王贵族追捧,可见其地位之尊贵。

图片11.png 

缂丝的具体起源时间至今已难以考证,根据现有的实物资料,它的织法最早始于毛织品,到了唐代与蚕丝结合才出现了“缂丝”。缂丝的织造技艺要求较高,不过所需的制作设备并不复杂,南宋庄绰记述的定州缂丝,便只需“以熟色丝经于木挣上,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。”

缂丝织机,也只是上挂两片平纹综片,下挣两根平纹脚竿,机身设有捲取轴和送经轴,另附一把竹筘和一些小如竹片的梭子及竹制拨子等。缂织时,先将图案置于经线下,图案透过经线清晰可见,再用毛笔将图案轮廓临摹至经线上绘成底稿。

缂丝必然用丝——真丝,通常以较细的生蚕丝为经线(竖向),这也是缂丝成品显出挺括质感的原因之一,而以柔软的彩色熟蚕丝为纬线(横向),表现丰富的图案色彩。缂丝织造时,需要借助古老的平纹木机、不同规格的梭子、拨子等竹木工具。

经纬线的丝线实际有区别,经线是长长的生丝,而纬线则用染色的熟丝。缂丝中有一句行话,就是“通经断纬”,意思是,经线是不会被截断的,要多么长的长度都可以。而纬线则是会截断的。

 图片12.png

“通经断纬”是缂丝区别于其他织造技法的最大特点。即是说,纵向的经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,横向的纬丝仅根据图案花纹跟经丝交织,不贯通全幅。通俗的说法就是根据图样变一色就要换一色梭,缂丝也可说是通过这种“回纬”技法来织造。我们看到的花纹,就是通过不同颜色的丝线梭子往返交织而成。也正因通经断纬的织造方式,决定了缂丝的另一特点——修去反面多余线头的成品,花纹色彩正反两面完全一样。


缂丝能自由变换色彩,因而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。缂丝织物的结构则遵循“细经粗纬”、“白经彩纬”、“直经曲纬”等原则。即:本色经细,彩色纬粗,以纬缂经,只显彩纬而不露经线等。由于彩纬充分覆盖于织物上部,织后不会因纬线收缩而影响画面花纹的效果。

缂丝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术,它的织造工具是一台木机,几十个装有各色纬线的竹形小梭子和一把竹制的拨子。织造时,艺人坐在木机前,按预先设计勾绘在经面上的图案,不停地换着梭子来回穿梭织纬,然后用拨子把纬线排紧。织造一幅作品,往往需要换数以万计的梭子,其花时之长,功夫之深,织造之精,可想而知。

图片15.png

缂丝的工艺流程,一般有16道工序:落经线、牵经线、套筘、弯结、嵌后轴经、拖经面、嵌前轴经、捎经面、挑交、打翻头、箸踏脚棒、扪经面、画样、配色线、摇线、修毛头。

缂丝的织造技法为:结、掼、勾、戗、绕、盘梭、子母经、押样梭、押帘梭、芦菲片、笃门闩、削梭、木梳戗、包心戗、凤尾戗等,技法众多。但无论做什么缂丝品,结、掼、勾、戗这四个基本技法是绝对不可少的。

图片16.png

由于缂丝工艺的特殊性,就算是皇宫内也只会制作小尺寸的服饰和装饰物。缂丝之用可分为生活用缂丝和纯粹的观赏性缂丝。而生活用缂丝将缂丝之美融入实际生活之中,深受皇权贵族之喜爱。因而从服装到日用品,生活用缂丝遍及其日常作息的方方面面。

图片17.png

腰带

唐代,缂丝常用来制作腰带装饰。唐代西域音乐和舞蹈进入内地受到高阶层人士的喜爱,舞蹈服装也为妇女们所争相效仿。她们在高腰裙胸下系一细带,被称作“织成绦”,既能起到装饰作用,又可以显露胸部曲线。当时的绦带材质繁多,其中缂丝是绦带最新奇又昂贵的材料。

图片18.png 

几何纹缂丝绦带宽:1cm 残长:9.5cm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

靴子

靴子,北方游牧民族习惯于骑马穿靴,而在靴子里面穿丝织品做成的软靴,起到保护皮肤和保暖的作用。这一双出土于辽代的凤纹女靴,每片用五彩丝线缂织相对的凤凰和卷草纹样。凤凰翅膀苍劲有力,凤尾飘逸舒展,使得整只凤凰栩栩如生。缂功精湛,凤凰头部和翅膀等主要部位均用捻金线缂织,应为皇家之物。

图片19.png

辽代凤纹女靴纵:47.5cm 横:30.8cm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

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一双缂毛靴,靴面以缂毛制成,中间一道白地花卉纹,两边为紫、红、白、蓝的退晕缂织,靴口缘绢,靴头包革,靴内衬毡。缂毛之名借自缂丝,即以平纹或斜纹为基本组织、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织出图案的毛织物。

图片20.png 

花卉纹晕繝缂毛靴长:29cm 宽:16.5cm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

图片21.png 

靴面细节图

袍服

明代实用性缂丝主要为皇室和皇族袍服。明代诗歌中曾提到:“刻丝袴褶雕碎琼,勒金叱拨行地龙。”由于缂丝极尽名匠心血,所以一件袍服可能需要数位织匠耗费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。袍料用捻金线织龙,用五彩丝线织八宝、流云。色彩富丽堂皇,金碧辉煌,是最奢侈的缂丝实用品。

图片22.png 

清代缂丝十二章纹小龙袍长:88cm 宽:126cm故宫博物院藏

怀裆

怀裆,是皇帝用膳时的专用品,相当于现在的餐巾。这餐巾的缂丝材质弥足昂贵和奢侈,怀裆上面的纹样和花卉多有“富贵长寿”的美好寓意。就如下图所示的故宫博物院藏光绪皇帝的《缂丝黄地二龙捧寿纹怀裆》,就寓有“长寿”和“祝寿”之意。

图片23.png 

光绪缂丝黄地二龙捧寿怀裆长:86cm 宽:86cm故宫博物院藏

扇子

扇子一直是实用品与装饰品完美结合的工艺品。缂丝工艺的特点是两面花纹和色彩完全相同,非常适合做扇子。缂丝扇面源于宋代书画扇面。因其工艺精巧,风格雅致而为士大夫阶层所钟爱。下图所示的元代的缂丝牡丹团扇,局部使用捻金线勾勒轮廓,叶脉以双线勾勒,花瓣以单线勾勒,使其既轮廓鲜明,又显得华贵富丽。

图片24.png 

元代缂丝牡丹团扇面纵:22.6 横:26.3辽宁博物馆藏

图片25.png

同为缂丝工艺制作的扇套

椅披

椅披本就是宫廷和上流社会的高级陈设品。更不用说用缂丝工艺织造的椅披有多难得一见。明朝万历年间为缂丝工艺的鼎盛时期,缂丝椅披也应运而生。明朝万历年间的缂丝椅披,上有五彩云龙,下有海水江牙遥相呼应,构思之精妙严谨可见一斑。

图片26.png

明朝万历年间龙纹椅披(局部图)纵:178cm 横:50cm

香港贺祈思收藏基金会藏

盛世记忆

缂丝起源大约在公元7世纪,源于古埃及和西亚地区的“缂毛”工艺,自汉至隋唐传至中原内地,逐渐发展为丝织品“缂丝”。

缂丝在宋代臻于完善,并处于鼎盛发展的时期,北宋时便留下了大量传世缂丝织物,如下图的《紫鸾鹊谱》。缂丝名家朱克柔、沈子蕃等所缂的名人画迹,更是达到了运丝如笔的境界。这些著名的创作收藏价值极高,如北宋缂丝名品《米芾题诗长春图》,就在2002年以高达72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出。

图片27.png 

北宋 缂丝《紫鸾鹊谱》(局部)

图片28.png 

宋 缂丝紫芝仙寿图

图片29.png 

南宋 朱克柔 缂丝《山茶蛱蝶图》

受到尚金习俗的影响,元代缂丝中开始大量的参织金线,缂金线有赤圆金线和淡圆金线两种,每根线的细度仅仅只有0.2毫米!而每厘米内缂织的圆金线可达96根。现传世元代缂丝书画工艺品数量不多,比较著名的作品有以下的这幅《缂丝东方朔偷桃图轴》。

图片30.png

元《缂丝东方朔偷桃图轴》

明代的缂丝大多为仿摹古人书画作品,其时的创作工艺精湛,配色绚丽!延续元代用金习俗的影响,明代的缂丝也大量缂金,匠人甚至将孔雀翎毛上的羽绒一根一根与丝绒粘合成丝,以此作为缂织的原料。

图片31.png

明 缂丝《仇英 水阁鸣琴图》(局部)

图片32.png

明·缂丝浑仪博古图

除了运用在书画、佛像外,清代缂丝也被大量用来缂织龙袍以及室内陈设(如屏风、帷幔、荷包等)。当时最引人注目的技法便是创造了缂、绣、绘三者结合的"缂绣混色法"。常见于人物山水或花鸟虫鱼元素的主题创作,以及含有福、禄、 寿等含义的书画图轴。

《红楼梦》所记尚能窥其“盛况”也。《红楼梦》第五一回:“ 凤姐命平儿将昨日那件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拿出来,给了袭人。”第七十一回:“内种只有江南甄家一架大屏十二扇,大红缎子缂丝‘满床笏’,一面是泥金‘百寿图’,是头等的。”

图片33.png 

清中期 缂丝博古图四条屏

图片34.png 

清·红地缂丝百子图帐料


 

清·乾隆缂丝仇英绘后赤壁赋图

直到上世纪80年代,因高档日用品、和服腰带等缂丝制品受到日本客户青睐,出口需求量逐年上升,缂丝行业又迎来黄金岁月。当时苏州的缂丝织工多达一万余人,缂机上万台,这一规模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朝代,缂丝技艺得到空前发展。

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,随着外贸任务下降,缂丝生产面临困境:劳动力过剩、生产急剧萎缩,绝大部分从业者被迫改行。

图片38.png

2009年,缂丝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。缂丝的织造过程极为细致,1厘米内多达24根经线,历代人们把它与黄金价值相等同,使用者的身份也是非富即贵,素有“一寸缂丝一寸金”和“织中之圣”的赞誉。宋元以来,缂丝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,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和摹缂名人书画。此外,缂丝还经得起摸、揉、搓,被誉为“千年不坏艺术织品”。古典名著《红楼梦》中多次出现对缂丝服饰的描写,如王熙凤的出场“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”;凤姐赠与袭人“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”;贾母庆寿,江南甄家送来“一架大屏,十二扇大红缎子刻丝满床笏,一面泥金百寿图,是头等的”。即便在当时的贾府,缂丝也是罕见的好东西。

图片39.png

可叹,如今的缂丝已不及当年的辉煌。从事缂丝行业的手艺人也越来越少。他们正坚守着这一宝贵的丝织技艺,与时间做着无声的较量。他们年纪大了,体力也逐渐衰退,他们多么渴望留住缂丝的工艺之美。匠人时代的来临,让我看到了缂丝技艺的曙光。




上一篇: 誉满天下的江南缂丝锦绣书画

下一篇: 缂丝工艺的技术哪家性价比高

联系我们

工作室地址:江苏-苏州市 沧浪区 盘门路裕棠桥弄50号(215007)
手机:13004583900
E-mail:13004583900@163.com

  • 微信号

  • 手机站

版权所有:姑苏区陈晓君缂丝艺术工作室  苏ICP备12036001号-1 技术支持:晨光科技